“你吃过了吗?”这是问候中国人时最常用的礼貌。
这足以表明中国人重视食物。
疾病,从口入;
中国人的许多亚健康和疾病现在都被吃掉了。
一方面,是吃得太多了!
吃得太多是有害的。
吃得太多,不仅仅是增加体重!
它会引起许多疾病,对整个身体的损害会持续很多年。
1.肥胖
现代人经常吃的高脂肪和高蛋白食物更难消化,多余的“营养素”在体内积累。其后果是肥胖和一系列丰富的疾病。
2.胃病
暴饮暴食带来的直接危害是增加胃肠道负担和消化不良。
此外,人胃粘膜上皮细胞寿命短,应每2-3天修复一次。如果上餐仍未消化,下餐充满胃,而胃总是满的,胃粘膜就不容易修复。
胃分泌大量胃液,会破坏胃粘膜屏障,产生胃炎症和消化不良症状。从长远来看,胃糜烂、胃溃疡等疾病也可能发生。
3.肠道疾病
科学家发现肠道脂肪堵塞会导致肠梗阻,并伴有黑色和血性粪便。
4.疲劳
吃得太多会导致大脑反应缓慢,加速大脑老化。
吃了很多食物后,身体上的血液流向胃肠系统“工作”,这很容易使人长时间疲劳和困倦。
5.神经衰弱症
如果你吃得太多,肿胀的胃和肠会对周围器官造成压力,导致兴奋的“波”扩散到大脑皮层的其他部分,并诱发神经衰弱。
“饿肚子”也是一种养生
俗话说,“人是铁,饭是钢,没有食物的饭饿得慌。”
~我一直认为节食是一种健康的饮食方式~
事实上,适当的“饿肚子”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。
也是一种健康!
在过去的几年里,清淡小吃逐渐在世界各地流行起来。
专家认为科学地切断食物对健康确实有好处,但是里面有很多知识,所以不要轻率地尝试。
什么是“清淡食物”?
小点心也叫间歇点心。
在正常饮食条件下,间隔少吃或不吃食物。
吃得少的时候,不仅要创造健康安宁的生活环境,远离不健康的食物,调整自己的情绪和睡眠,还要调整自己的人际环境,给自己更多的积极能量。
目前,世界上流行的清淡饮食主要有:
1.每隔一天切断食物的方法:正常饮食,每隔一天将食物摄入量减少到25%~50%。
2,5: 2截止法:一周正常进食5天,另外两个不连续的日子为截止日,食物摄入量减少到25%~30%。
3.果蔬汁切断方法:在一个月内选择不连续的2-5天切断,只喝白开水、果蔬汁和蔬菜汤,控制热量的日摄入量在300-500千卡。
4.每日食物切断方法:一天16小时内不要进食,其余8小时正常进食。
建议:
如果你在一段时间内吃得太多,你不妨试试短期的清淡饮食。
例如:每周的星期三和星期六练习清淡饮食。
停产食品的5:2参考配方
(选择每周2天作为食物截止日,其余5天正常进食)
早餐
薄蔬菜燕麦小米粥
(将卷心菜叶80克、燕麦片5克、金丝小枣5克、枸杞5克、小米20克加入500毫升水煮成粥)
二.午餐
3杯水果和蔬菜果肉
(生藕或马铃薯100克,草莓和桃肉100克,维生素C片5片,水400毫升,用高速打浆机打成匀浆)
三.下午
可以吃10克干枣或梅干;晚餐吃煮木耳西兰花。
(开水后加入半勺芝麻油、少量盐和酱油)
睡觉前四、两个小时
吃20克红豆粉
清淡食物的注意事项
1.清淡饮食适用于肌肉发达、体重超重、腰围大、血脂升高、胰岛素敏感性降低、食欲控制不佳、工作繁忙且没有时间调整饮食的人群。
2.孕妇和产妇、抑郁症和晚期肿瘤患者、过度消瘦和营养不良者、18岁以下和70岁以上者以及患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、精神障碍和慢性传染病的人不应轻率地试图切断食物,应咨询医生。
适当的“饥饿”有七个好处。
1.减肥
研究表明,每周持续两天的清淡饮食可以降低肥胖人群的体重、体脂率和腰臀比。科学合理地限制饮食一周后,大多数男性会减掉5 ~ 7公斤,女性会减掉3 ~ 5公斤。
2、帮助控制血糖
清淡饮食是一种安全的饮食干预,有利于改善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水平。
3、缓解不良情绪
国外研究发现,52名慢性疼痛患者,经过两周的食物剥夺治疗后,80%以上的抑郁和焦虑水平得到缓解。
4.阿尔茨海默病的预防
坚持每周两天清淡饮食和控制热量摄入将对大脑产生积极影响,并预防阿尔茨海默病(俗称“老年痴呆症”)和帕金森病。
5、促进血液循环
发表在《上海中医》杂志上的研究指出,清淡饮食可以促进血液循环,有利于增强全身组织的血氧供应。
6、降低“有害胆固醇”
发表在《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》上的研究表明,光消耗可以降低“坏胆固醇”和甘油三酯水平,但不影响“好胆固醇”水平。
7、降低患癌症的风险
美国斯基德莫尔大学(skidmore University)的研究发现,光消耗有利于降低氧化应激水平,氧化应激水平与糖尿病、心脏病和癌症等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。
现代人物质生活丰富,但他们总是忽视“溢时溢”的原则。
适当的饥饿是从生活中减去“浪费”,从而使身体更加放松,活得更长更健康。
还记得一件事:
每个人对清淡食物的反应是不同的。如果有任何不良反应,请立即停止并恢复正常饮食。
注:本文涉及的各种处方仅供参考,不能作为处方使用。请不要盲目地试用它们。本平台将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。
——结束——
版权声明:文章选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
投稿邮箱:ynzywx@qq.com(欢迎来到原创投稿)
责任编辑:易生
操作否。:ynzy0007